延續上一篇_ 縮短你和李斯特的距離1-Czerny練習曲獨家練法,我們在結尾延伸到,以世馨老師本人為例,我自覺和李斯特的距離,不只是鋼琴技術呢!更明顯的還有...作曲的原創力!!
細數音樂史,作曲家幾乎都身兼鋼琴家,擁有強大的鋼琴即興力,這種隨時展現自己原創力的狀態,實在令人著迷!但,這個偉大傳統到哪裡去了?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想先介紹給大家18世紀時(那時候還沒有現代的鋼琴,就統稱為鍵盤樂器吧),鍵盤樂器18世紀時的學習流程!(圖中的細項下面都會介紹,大家先看一下流程~很多德文名詞還沒有被翻成中文,我個人不是音樂學者,不好僭越,就在下方以中文說明。)
鍵盤樂器18世紀時的典型學習流程
1
Passagenübung
- 來源(可點擊下載PDF檔):François Couperin(1668-1733):L'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 P.8
- Passagenübungen: übungen指練習, Passagen類似今天的樂句。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個練習就是小小的4小節~
- 練習目標:【標題】練習手型的小練習。【內容】:3度與4度上下行+最後含有終止式結尾。完美結合音型練習與和聲語言的訓練!!【練習提示】:以全音,半音的距離移調。另外,沒有標示特定指法,譬如3度練習,右手的話,可以用1-2-3,2-3-4,3-4-5等三種指法練習,左手亦同理。
2
Sätzchenspiel
- 來源(可點擊下載PDF檔):D. G. Türk(1750-1813):Kleine Handstücke für angehende Klavierspiele
- Sätzchenspiel: Spiel指演奏,Satz指樂章,Sätzchen就是小樂章囉~~果真只有8小節
- 練習目標: 兩首都有標題No.11:憂鬱的感覺。No.12:-兒童浪漫曲。這邊雖然只有八小節,但音樂性非常強。調性的顏色濃郁且非常多半音的運用,這是現代初學教材注意避免的領域。結構上,前後樂句呼應的設計非常明顯。熟練後可以快速辨認樂曲中的類似結構。如果可以用調性移調,對樂曲結構與和聲進行,就能無聲無息刻印到腦中。
3
Generalbaßspiel/Übungsstück/Variation
- 來源(可點擊下載PDF檔):François Couperin(1668-1733):L'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 P.10
- 這一階段需要三種能力:Generalbaßspiel數字低音/Übungsstück練習曲(譜例)/Variation變奏練習
- 數字低音:以數字代表和弦,標示和聲進行的極簡記譜系統。是巴洛克時代複音音樂的代表特色之一。是典型的傳授和聲規則,鼓勵鍵盤即興的系統。
- Übungsstück練習曲(譜例):如前文Übung指練習,stück是指曲子。這邊要強調,Übungsstück和大家熟知的Etüde練習曲的概念不同。可以看到Übungsstück是Passagenübungen的難度升級版,譜例中將3度,4度的順向逆向,急轉都是給左手的練習曲,要彈得好,挑戰不小。再加上移調的話...
- 變奏練習:旨在抽出現有音樂素材的精華為框架,再加以變化。在這個階段可以把Sätzchenspiel的8小節主題拿出來做變化。變奏可大可小,不僅要取捨原曲精華,更要保持舊元素與創新元素的平衡,讓整體有趣而不混亂! 變奏是很激發創造力的高難度練習,嘗試的過程就是即興能力的訓練!譬如Bach-Busoni: Chaconne in D Minor就是一個我很喜歡,複雜變奏技法與需要高度演奏技術的變奏作品。
4
完整音樂能力:演奏與創作
- 這邊的【完整音樂能力】指的,並不是不是每個人一下就可以成為貝多芬! 而是輸入曲譜演奏的同時訓練不論是移調或變奏的創造力。
- 從上面的譜例我們可以看到,古代和現代教育的不同之處:1.學生從初學開始,創作產出就是練習的一部分 2.音樂知識的學習都是經由自己實作而來,不是離開音響的純理論的課程。3.大師的作品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標的,模仿大師的創作法做變化,而不是完全copy作品。4.學習中掌握創作規則是重要的一環,譬如以上面的譜例作為移調或變奏的原點,再用創造性的方法發散出去。
- 自發創造性的音樂輸出與演奏作品不同。在嘗試的時候,就會由個人的資源: 譬如老師的引導,自己的個性品味,身體素質條件,常用/擅長的音型組合,接觸的新音樂資訊或生活中的其他靈感等,有助顯著的個性化展現。從這個觀點,我想到了這篇文章的標題:在音樂裡/在巨大的傳統裡做自己!
5
Vortragsstück/Komposition/
freie Improvisation
- 在掌握完整音樂能力之後,發展出的能力有:Vortragsstück演奏演曲子,Komposition作曲能力,以及freie Improvisation自由即興能力。
- 前面階段輸入後隨即創造的紐帶是如此牢固,如此訓練,隨著能力的增長,同時身兼作曲家(創作能力可以很快遷移,不限曲種與樂器),鋼琴演奏家又有強大的即興能力的組合,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。
- 我認為這個系統的訓練非常仰賴學徒制的紐帶。輸入後隨即創造輸出必須快速得到反饋才能得正確增強。換句話說,學生得隨時在老師身邊。現在一週一小時的課程,在我看來,反饋的速度還是太慢了,加上許多綜合能力被分門別類地理論化教學,讓學習者的視野分散而零碎....很是可惜。
總結
調性移調/用全音半音移調??
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,是切入點的不同。
調性移調要先找到主題的調性,才能進行移調,每個調性有特殊的音響效果,對我來說,比較偏理論思考與調性音響的變化調整。
用全音半音移調,對鋼琴家來說,琴鍵大小是固定的,移動全音半音是很直觀的以身體距離感為切入點,克服不同的黑白鍵組合與演奏動作。
不管是以調性移調或用全音半音移調,記住旋律,用內在聽覺來校準,協調肢體動作,是對鋼琴家很好的訓練。補足了一直用眼睛看譜輸入的另一個區塊。
數字低音??
數字低音是用數字和符號(通常是升降記號)來指示音程、和弦以及和弦外音的簡化記譜方式。詳細介紹可以看wikipedia的網頁。在實際演奏中,除了知道數字和符號代表甚麼和弦,還要熟記許多和弦進行中各聲部的規則,再加上,如何加上各種裝飾音來裝飾旋律與潤飾和聲進行的塊狀感等等,是典型的掌握規則才能自由的複雜操作~
結論
回到本文章開頭的問題,偉大的綜合能力傳統到哪裡去了?
前面說的訓練模式,在何時產生的改變?
整個傳統的分水嶺在於印刷術的發達
印刷術不發達時,需要熟記規則,掌握數字低音,熟練各種音型,
作為即興的音樂元素儲備。即興就是寫下來固定作品的先驅,
為的是儘可能地降低對費時,錯誤百出,又昂貴的手抄譜的依賴。
印刷術的普及加上中產階級的興起,音樂是家中女眷必備的淑女教養之一,
需要大量的曲譜供他們平日彈奏,市場大開,吸引許多作曲家與出版商投入,
有譜可以彈奏的作品非常多,
演奏與創作兩者就更偏重於提升演奏的能力。
加上各學科越來越龐大,必須分門別類精細研究,
李斯特以後到現代,背譜演奏便成為了我們更熟悉普遍的傳統。
古典即興的訓練式微。
我也是遇到德國老師剛好是古典即興大師,才有機會親眼見到這個傳統...
一直以來,我一直很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特性。
唯有找到自己的獨特性,
才能在巨大的傳統下
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,站穩腳跟。
我認為創造性的輸出是非常好,適合個體差異化,能夠幫助找到自己定位的方式之一。
因此我在課堂中,雖然用的是現有的曲譜,
總是鼓勵學生拆解出困難部分的最小單位,做變化練習
在解決技術,音樂性問題的同時,為學生安排創造力的空間
相信是最有效融合現代課堂與古法訓練優點的方式!
還想知道更多!
或許你對古典即興也有興趣?
想體驗在巨人林立的傳統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?
這篇文章的內容,是否也能在你的練習中運用?
歡迎在下方留言提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