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德文藝術歌曲
Auch kleine Dinge können uns entzücken,
Auch kleine Dinge können teuer sein.
林世馨
德文藝術歌曲常常一首不過二三頁,內容上結合音樂與詩文,以聲樂與鋼琴合作的方式展現。正是這小巧精緻又濃縮豐富內涵的特色,使它的內斂感與歌劇曲目的外放感,產生極大的對比性,在聲樂曲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。對合作鋼琴家來說,德文藝術歌曲豐富的內涵層次,賦予了鋼琴表現的多種可能性與詮釋自由度,讓每一次合作都是一次興奮的冒險,演出分享的同時又拓展自己詮釋的深度。這種音樂養分同時滋養聽眾與演奏者的特色,使曲目本身散發著特殊的活力,生生不息。
德文藝術歌曲的豐富度,展現於方方面面:在歌曲的內容方面,結合了詩文與音樂。詩文在文化內涵上,帶進了德國文學的肥沃養分。譬如運用了古典文學的大師,歌德(Wolfgang von Goethe,1749-1832),詩人席勒(Friedrich Schiller,1759–1805),艾興朵夫(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,1788–1857)等等,眾多優秀多作品來譜曲。從文學風格出發,再一步探究詩人的個人風格,進而研究每首藝術歌曲所選用的詩文本身,字字值得演奏者細細品味。音樂的部分更不惶多讓,眾多重要作曲家投入於藝術歌曲的創作。譬如舒曼(Robert Schumann,1810–1856),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,1833-1897),與沃爾夫(Hugo Wolf,1860-1903)等等。隨著作曲家樂派,個人風格的不同,音樂與詩文交互碰撞,產生燦爛的火花。
在語言的特色方面,有別於以母音表現為主,明亮流暢的義大利文,德語天生就較低沉,充滿各種子音的爆破聲,較難唱出滑順的旋律線。這樣子的語言特色,迫使對聲音的審美感受,不再僅尊崇義大利式的美感,轉而大膽使用子音的音響作為情緒表達元素,將斷斷續續的語感,結合詩文的畫面感,產生音畫的效果。德語系詩人以母語作為創作語言,別有一番民族風味與畫面感。他們尤其擅長運用子音帶來的破碎感,化身為呼應詩文,成為恰到好處的留白。在浪漫派的詩文裡,子音更化為精靈呼嘯而過,森林中的風聲,小溪潺潺,夜幕降臨,水邊蘆葦搖擺的沙沙聲,成為開啟詩文中想像力國度的一把鑰匙。也或許是這種極致融合語言聲響與文字義涵的聯想,聯覺手法,讓欣賞德文藝術歌曲的美感,不再侷限於直觀的旋律動聽,而更在於推敲語感、語境與聲響、音響交疊的豐富層次。
在鋼琴的展現方面,從舒伯特(Franz Schubert, 1797-1828)確立鋼琴在藝術歌曲中與聲樂佔有同等的地位後,作曲家們也不吝嗇地施展各種作曲技巧,使用各種音響與結構,讓鋼琴在烘托聲樂外,更能夠表現詩文中的各種境界與畫面。在曲目中,除了見到各作曲家與詩人的個人風格與曲目特色外,更見證了鋼琴由古鋼琴到現代鋼琴的發展史。在樂器音響越來越豐富的靈感下,作曲家躍躍欲試,譜寫出更瑰麗豐厚的音響;演奏上,也隨著音響的要求與樂器的改進,從輕巧固定的音型,到橫跨鍵盤的華麗琶音及豐厚和弦,在演奏技術上大躍進。最終,德文藝術歌曲也融入交響化的概念,鋼琴即樂團,生機蓬勃地發展。縱觀德文藝術歌曲整體的發展,無疑是映照著樂壇的發展脈動,濃縮而成的微型小宇宙。
這次的曲目組合,並不獨厚於男性作曲家。克拉拉·舒曼(Clara Schumann,1819-1896),除了大家熟知的愛情故事外,本身更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與作曲家,集才華於一身。她的作品,有別於男性作曲家,展現女性的細膩美感,尤其在鋼琴編排的部分,也不愧於她鋼琴家出身的背景,在技術與音響上有所挑戰。以她的作品開場,對女性演唱、演奏者的我們,是深具意義的。
最後,非常感謝黃子珊老師的合作邀請。好的合作對象可遇而不可求,合作的樂趣與火花是繼續前進的重要動力!再次致上深深地感謝。也預祝各位與德文藝術歌曲有個美好的遇見。
P.S.最上方的檸檬~有沒有人知道是代表哪一首藝術歌曲呢?
還想更進一步接觸德文藝術歌曲 或鋼琴演奏相關資訊? 歡迎簡單填入下列資料,領取免費教學~
馬上體驗
德文藝術歌曲online
救救尬開頭 教學影片
用5步驟,6小節,
開啟德文藝術歌曲的新世界
請按下方 填入您的資料,馬上開始免費體驗~